高考改变命运之质疑
2020-03-09 16:01:42
  • 0
  • 0
  • 0

 李德元

“高考改变命运”被当成一个常识流传了40多年。这里的高考,指现行的尚未改革的高考制度。不错,高考的确能“改变”命运,但是它到底“改变”了什么人的命运?“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又是怎样“改变”命运的?这个“改变”,是正向的改变,还是反向的改变?带着这些疑虑,笔者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

先从背景入手。我国的改革开放始于文革结束不久,因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因此,改革当中的诸方面自起步之始便在人民的期盼与批评中不断推进,人民也不断享受到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红利。高考则比较特殊,它1977年开始恢复,迄今实施近40载,在这个过程中,也只在招生类别、院系、名额等方面有所调整,在考试技术、招生技术等方面有所改进,但是在“高考命题方式”和“招生评价方式”这两个关键项目上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革。

教育是一个有机链条,处于低端的、与高考息息相关的基础教育必然被高考所左右,而且一直在被高考所左右。基础教育自小学开始,出现了“考什么教什么”、重分数轻体验、不会探索不会运用的功利化现象。90年代初,有识之士提出了“高考指挥棒”这个概念,对现行高考提出了批评。2002年,党的16大将面向所有的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在此基础之上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写进了报告,从正面提出了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办法。2005年,钱学森先生对现行教育培养不出优秀创新人才公开提出质疑,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直到2014年,由政府主导、以上海市和浙江省为代表实施的“综合评价”新高考改革政策开始实施,标志着高考改革进入实验期。

问题来了,这个新的改革大方向和具体措施是正确的,是切中当前高考弊端的,是可以引领基础教育走向优质化的,是对培养亿万具有良好素养的公民与成千上万的创新人才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高校和社会的认可度并不高,人们“钟情”的还是分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独特的情形呢?除了人们基于持续接受心理,认为分数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标准这一主要原因外,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们认为“高考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工具”。据本人多维度调研,社会对这个观点的认可度非常高,包括政府官员、学者教授、教师、家长和学生在内。

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想法完全可以理解,这应该是每一位学生的理想,每一位父母的期盼,也是每一位教师的心愿。理解归理解,但是,篇首所提出的这一系列的问题,不只是我一个人想到,广大校长也不是不想变革。教育管理者或被办学功利所羁绊,缺乏变革的担当;或找不到有效的变革路径,缺乏变革的勇气。如果从民族复兴的大局上来看,每个人都应当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找到正确的办法。

第一、现行高考的“唯分数公平”观念,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引导性偏差?

笔者认为,至少有三点偏差:

1.办学观念出现偏差。基础教育学校的教育围着升学转,也就是围着分数转,这种教育行为是由高考评价“唯分数”所造成的。高考一分之差,命运不同,它所带来的影响则是催生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在中国十分顽固,近年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对,是一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其主要目的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这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成长目标片面,学习内容功利,学习方式单一,与国家“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要求背道而驰。其主要手段是刷题,为了刷出高分,不惜牺牲学生的阅读、体验、探索、兴趣、特长等发展需要和休息、睡眠等身体成长需要,与国家“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要求背道而驰。其教育成效不佳,学生局限于书本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不强,与国家“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背道而驰。

2.人才培养出现偏差。一方面,为了应对选拔,学校的作业奇难偏怪,作业占用了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学生没有时间阅读与教材相关的书籍和其它喜欢的书籍,来开阔视野,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学校的作业设计观念陈旧,几乎是纸面的一日作业,题目平面而死板,计算多而思考少,不利于拓展思路、迁移运用、不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不利于质疑与批判能力、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公平,高考试题尽量采取客观化的试题与标准化答案以减少阅卷扣分误差,想法可以理解,但这种策略所带来的后遗症也是严重的,客观化试题与标准化答案导致灌输与刷题可以提高成绩,也导致了各种补习机构的兴旺。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和探究性试题的缺失,极其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优秀人才的选拔,这种“纸上谈兵”的教育,可能选拔了一批批赵括式的所谓人才,而筛掉了真正的人才。

3.人的教育出现偏差。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课外教育是起辅助性作用的。但是当前人们对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认识狭窄,仅仅关注了教材知识体系和获得分数的技能。真正的课堂,应当注重三个层次的育人价值:首先是各学科专有的、学科之间不可互相替代的核心素养,比如,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建模、数学计算、数据分析、推理能力等数学学科素养。其次是各学科都可以培养的基础素养与通用素养,比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与解决问题、会学习爱学习。再次是各学科都可以培养的学习心理素养,比如,自信、热情、创造欲望、学习欲望、学习主动性、责任感、对失败的态度、活力等。

pisa测试结果对教育具有一定的检测性,帮助我们找到长与短。阅读、数学、科学试卷总分世界第一并不能确定教育质量就是第一,并由此盲目自大。测试结果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参测样本的取舍标准是否统一?学习成本是否一致?学生幸福感如何?学生实践运用、创新能力如何?这个测试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学生做试卷一流,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排名非常靠后。

第二、现行高考的“唯分数评价”规则,存在着怎样的弊端?

首先,它到底“改变”了什么人的命运?又“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

三十年前,就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千军万马闯独木桥”,千军万马过一根悬在河上或者悬在山涧上的木头,只会有一小部分人可以最终冲过独木桥,大部分人将会被留在对岸,也有被挤下独木桥,淹死或摔死的。这个比喻是当时用来形容高考的,那时招生名额很少,它形象地揭示了高考的残酷性。现在高考指标明显增多,再用这句话来形容它已经不十分合适了,但是它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唯分数评价”的高考制度,引导基础教育走了一条成全少数人,忽视多数人的“多数人陪跑”的淘汰式教育之路。

唯分数评价,改变了什么人的命运?它改变了高分者的命运,这看起来理所应当,因为人们往往认为高分者智能优秀。但是以今天落后的课堂教学方式、平面的作业形式、僵化的高考试题和只以分数作为标准的选拔机制,选拔出来的学生不全是潜能得到很好挖掘、未来成长优异的人。它只能说明今天的学校教学更适合这些静得下心、学得仔细、坐得住板凳和熬得住苦的知识学习者,这也是今天男孩子相对没有优势的原因之一,也不公平。如果不只是依照冷冰冰的高考分数,而是让考生同时与考官对话面试,那么,考生的心理素质、行为礼仪、思维品质、逻辑表达、思想方法、社会视野等等都可以得到全面的检测。中国14亿人口,优秀人才有着巨大的人口基数,本应在世界拔尖人才领域独占鳌头,占压倒性优势,可惜结果并非如此。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更多更好的人才,来应对外部挑战,促进内部发展,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教育必须改,必须抓紧改。

唯分数评价,又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当下,家长们都有赌的心态,逼迫孩子没日没夜地刷题,他们都认为掉下独木桥的不应该是自己的孩子。要知道,高考可以改变命运,不是一定会改变所有人的命运。从国家统计局网站查到的资料表明,2012年小学在校生9695.9万人,小学6年级毕业生1600余万人;2015年初中在校生4345.6512万人,初中9年级毕业生1400余万人;2018年普通高中在校生2375.3709万人,高中三年级毕业生791万人。2018年社会报考人数985万人,招生名额791万人。以上数字告诉我们,高考只改变了一半人的命运,另一半左右的学生在12年“陪跑”后,被高考“淘汰”了。这里用淘汰,只是对高考而言,不代表笔者对其他教育形式的否定。

其次,现行高考在拿什么改变人们的命运?这个“改变”,是正向的改变,还是反向的改变?它到底缺了什么?

综上所述,以知识为依托,以解题为能力,以分数为评价标准,这就是现行高考改变人们命运的方法。无论对于谁来说,都是反向的改变。对于学优生而言,本应获得更好的培养与发展,出现大批知识人、思想人、道德人、性情中人,富有有极其优异的才华,与世界争锋,可惜没有实现,国家竞争力如何提高?对于被“淘汰”的学生来说,除了读了12年的教材,做了无数的题目,能力培养和品性培育并没有系统性发生,一批批学生走向社会,公民劣化积累,社会和谐如何实现?

现行高考引导下的基础教育到底缺了什么,已经一清二楚。再扩展一下,学校教育中,基于问题的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学生眼中有题目,却提不出问题;善于解题,却不能解决问题。缺乏质疑与批判、逻辑分析与表答、合作与沟通的能力;缺乏与人为善、成人之美、懂得感恩的品格。这种改变命运也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生活的地方,未来发展的能力不会太强。起点好,发展难,精神世界也不会愉悦。

希望教育改变命运,素养培育尤其重要,适性发展,各得其所。教育如果基于素养,人人将获得持续发展的基础。学困者离开学校走进社会,将会成为良好公民,依靠素养可以自食其力,也可以通过终身学习二次成长。学优者继续深造,成为引领国家未来的人才,国家大发展,人人得益处。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不只是用来考大学的地方,考大学只是学习的副产品。

再次、现行高考方式存在一个可能性的隐患,一些人的命运,会不会因为某一些人命运的改变而受影响?

教育终归是立德树人,既培养安身立命的人、安贫乐道的人,也培养安邦定国的人。有德有才者,因为有德,所行必为善事,又因为有才,所行必是大善,是栋梁之才。有德无才者,因为有德,所行必为善事,又因为无才,所行常为小善,是常俗之人。无德无才者,因为无德,所行必为恶事,又因为无才,所行必是小恶,是猥琐之徒。无德有才者,因为无德,所行必为恶事,又因为有才,所行必是大恶,是邪恶之鬼。我们应该改造我们的教育,培养更多有德有才的人,否则,一旦有才无德者改变了命运,将会有多少人受到影响啊!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